101
試簡述轉型領導(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的二項行為層面。
100
4.何謂行政倫理(4分)?列舉三條適合教師與學校行政人員的倫理信條(6分)。
98
4.SWOT為教育行政計畫的規劃技術之一,試解釋SWOT這四個字母分別代表的涵義。
97
4.何謂「學校本位管理」?試敘述之,並請說明其核心精神及內涵。
----
認知類型之父:
美國心理學家魏特金(H.A.Witkin)
創用場獨立(field independent)與場依賴(field dependent)兩種學生基本心理差異。前者從事知覺判斷時,易把整體分析為若干成份,較少受周圍刺激物影響,能專注不易分心;後者將整體視為知覺範圍,無法專注其中某一部分細節,易受周圍刺激的影響,待人接物有依賴頃向。
賀爾(C. L. Hull)
在本世紀40年代,屬於行爲主義學派的美國心理學家霍爾(C.Hull),從個體内在經常維持均衡作用的觀點,對行爲動機提出了驅力減降論(drive-reduction theory)的解釋。驅力減降論的要義有二:其一,個體的一切活動,皆起因於内在生理需求而生的驅力;因缺營養而生饑餓驅力,因抽水份而生渴驅力等均屬於。其二,在個體表現行爲時,如該行爲結果能滿足造成驅力之需求,那就會使該驅力減降。驅力減降的結果,自將加強該種行爲的重複出現。飲水會使渴驅力減降,穫得滿足,以後尋求渴驅力減降,即成了個體尋水與飲水行爲的内在動機。此一理論,隻能解釋極簡單的刺激與反應之間的學習關係,不能解釋複雜的人類行爲背後的動機。
黃政傑(民80):十項垂直類原則及六項水平類原則:
1. 由單純到複雜
2. 由熟悉到不熟悉
3. 由具體到抽象
4. 由整體到部分
5. 由古及今
6. 先決條件的學習優先
7. 概念關聯法-------------概念的交互關係依知識的結構
8. 探究關聯的順序-------依學者專家從事探究的程序
9. 學習者關聯的順序----依學習者學習或經驗活 動和內容的順序。如皮亞傑、柯耳堡
10. 利用關聯的順序-----依人類運用知識、從事活 動的順序
11. 任課教師的關聯
12. 領域的合併
13. 正式課程與非正式課程之統整
14. 以學需要為中心的關聯
15. 以社會需要為中心的關聯
16. 教學時間的統整
8. 探究關聯的順序-------依學者專家從事探究的程序
9. 學習者關聯的順序----依學習者學習或經驗活 動和內容的順序。如皮亞傑、柯耳堡
10. 利用關聯的順序-----依人類運用知識、從事活 動的順序
11. 任課教師的關聯
12. 領域的合併
13. 正式課程與非正式課程之統整
14. 以學需要為中心的關聯
15. 以社會需要為中心的關聯
16. 教學時間的統整
領導理論:
領導者的適當領導方式-
高任務高關係行為→組織成員無能力、有工作意願
高任務低關係行為→組織成員無能力、無工作意願
低任務高關係行為→組織成員有能力、無工作意願
低任務低關係行為→組織成員有能力、有工作意願
領導者的適當領導方式-
高任務高關係行為→組織成員無能力、有工作意願
高任務低關係行為→組織成員無能力、無工作意願
低任務高關係行為→組織成員有能力、無工作意願
低任務低關係行為→組織成員有能力、有工作意願
階層分析法
三角校正法(Triangulation)
三角校正法為Denzin所倡用的一種研究方法,係指研究過程中採用多種且不同形式的方法、資料、觀察者與理論,以查核與確定資料來源、資料蒐集策略、時間與理論架構等的效度,研究者可將初步的分析結果或報告大綱拿來與其他研究者討論,以便獲得校正與啟發,亦可拿這些資料與被研究者做初步的溝通,以便校正研究者的分析與解釋。三角校正法的使用,在於利用各種不同的方法以蒐集不同來源和型態的資料,以減低研究者的偏見。
別稱 三角交叉法;三角檢定法;三角檢證法
「教僕」(Pedagogous):這種教師角色沒有獨立的人格特質,沒有獨立的思考判斷。一切仰人鼻息。…。在教育行政上如此。在一班教學或訓導上亦是如此,照本宣科,或照章處理,懶得動用腦筋來思考。
「教書匠」(Sophists):這種教師角色類同我國傳統上所謂的「經師」。…這些人是博聞強記、訓練有素的哲人導師。開館、受涂、收取非常高的學費、傳授文法、演講、辯論、政治…等等諸術。只在培養敏機巧辯的思想,沒有恆定的真假與善惡的規準,一切以個人感官的感覺為標準。
「訓練員」(Disciplinarians):不像前述的教僕沒有獨立的標誌,訓練員的人格特質,往往過份霸道或專制。…。在他們看來,「教育即訓練,訓練即教育。」
「教師」(Teacher):可說是「人師」、「夫子」、「導師」,等等真正教師角色的總稱。…人格特質是學有專長,道德涵養好,而且有為教育而教育,或甚至為道而訊殉道的精神。有純潔的教育愛,有教無類,循循善誘,以啟發的方式,因材施教。引導幼稚的心靈頭向真理與道德之光。(歐陽教,1973:88-90)。
防衛作用:對某些保護自我免於受到心理傷害並保全自尊的需求的防衛措施。最常見有下列幾種:
1、文飾作用:也稱「理由化」,是指個人以一種較易為社會接受的理由來解釋自己的行為。
2、認同作用:把自己想像成為一個具有他理想中人物的行為特徵,從而提高個人之價值的心理歷程。
3、補償作用:在某一方面失敗而失去自信時,在另一方面努力追求成功以滿足需求的心理歷程。
4、壓抑作用:把某些足以引起恐懼、焦慮和罪疚的情境加以遺忘或自意識中加以排除的心理作用。
5、投射作用:指將自己認為不為社會接受的動機或缺點加諸別人而減輕自己焦慮的一種潛意識傾向。
6、白日夢:指以幻想的方式來滿足個人動機的心理歷程。
7、退化現象:由於動機的挫折,一個人的行為表現變得比他年齡顯著幼稚的反應。
8、轉換反應:指個人在遇到困難時,將心理上和情緒上的緊張痛苦,轉變為生理的症候。
教師效能訓練模式
果斷訓育模式
Dreikurs模式
(A)智力測驗---測量受試者智慧的高度以智商(IQ)表示~
1.普通能力測驗:鑑別一般的學習能力(比西智力量表)
2.特殊能力測驗:鑑別受試者的特殊才能(美術音樂機械)
(B)性向測驗---預測受試者未來的表現潛在能力(教學前測量)
1.綜合性向測驗:鑑別個人多方面的特殊潛在能力測驗結果用好幾個分測驗分數表示個人在多方面的能力高低去推估哪些方面潛力高或低
2.特殊性向測驗:鑑別個人具有哪一方面的特殊潛在能力(文書.機械.音樂性向測驗)
(C)人格測驗---測量一個人各方面的行為特性(態度.興趣.道德.情緒
等各方面的特性)不易直接衡量很難制定完全客觀的評鑑標準固屬主觀的測驗
1.自陳測驗:(吳偉士個人事實表Woodworth personal detta sheet)
2.情境測驗:(莫里諾社會關係測驗Moreno sociometric test)
3.投射測驗:(莫雷主題統覺測驗Murray T.A.T)
4.評定量表:(卜氏兒童社會行為量表)
(D)成就測驗---考查個人經由學習或訓練後的成績(教育測驗.學力測驗.學科測驗)
1.綜合成就測驗:考查個人在各方面的學習進步情形以及各方面的長處與缺點(國中學業成就測驗)
2.分科成就測驗:考查一科目的知識與技能的學習結果作為成績評斷或學習困難診斷的依據(國文.社會科成就測驗)
現實治療模式
•根據W. Glasser用以處理班級行為問題的控制論而來。
•控制論的基本假定:學生表現行為的適當性與否,胥視其內在的基本需求是否滿足而定。由於學生缺乏滿足自己需求的權力,致使他們工作不力,無法實現潛能。學校需營造滿足學生需求的情境,教師需提供鼓勵﹑支持和協助,而不運用責備﹑懲罰或矯治等策略。
•教師的作為:開學首日起,營造溫馨﹑友善的氣氛接納學生。激發學生透過班會做民主式的討論。
•學生的作為:需遵守校規,須為自己的行為表現負責。學習遵循班級一致同意的行為規則。
•控制論的基本假定:學生表現行為的適當性與否,胥視其內在的基本需求是否滿足而定。由於學生缺乏滿足自己需求的權力,致使他們工作不力,無法實現潛能。學校需營造滿足學生需求的情境,教師需提供鼓勵﹑支持和協助,而不運用責備﹑懲罰或矯治等策略。
•教師的作為:開學首日起,營造溫馨﹑友善的氣氛接納學生。激發學生透過班會做民主式的討論。
•學生的作為:需遵守校規,須為自己的行為表現負責。學習遵循班級一致同意的行為規則。
教師效能訓練模式
•由T. Gordon所倡導。
•主要觀點:教師要以關注和照顧的態度對待學生。學生將會以相同的表現來尊敬教師,所謂雙方均處於無損失的情境。
•教室發生問題的主體是學生時,教師應積極傾聽學生的說法,以便協助解決。
•欲改變學生行為的最佳途徑,需透過所謂我訊息,即第一描述該偏差行為,第二描述該行為對教師的影響。第三告知學生該行為給予教師的感受。
•該方式對低社經地位學生來說可能不習慣,他們較易接受直接發揮權威的管理方法。
•主要觀點:教師要以關注和照顧的態度對待學生。學生將會以相同的表現來尊敬教師,所謂雙方均處於無損失的情境。
•教室發生問題的主體是學生時,教師應積極傾聽學生的說法,以便協助解決。
•欲改變學生行為的最佳途徑,需透過所謂我訊息,即第一描述該偏差行為,第二描述該行為對教師的影響。第三告知學生該行為給予教師的感受。
•該方式對低社經地位學生來說可能不習慣,他們較易接受直接發揮權威的管理方法。
果斷訓育模式
•由L. Canter & M. Canter所倡導。
•基本觀點:班級經營仰賴教師的能力和果斷的意願,不允許學生破壞,以致影響教學的過程。學生表現破壞行為時,教師採取之作法,依序為:登載名字,放學後留校,轉送學校當局處理,請家長來校處理。其目的在使學生瞭解與相信規章及其限制。
•基本觀點:班級經營仰賴教師的能力和果斷的意願,不允許學生破壞,以致影響教學的過程。學生表現破壞行為時,教師採取之作法,依序為:登載名字,放學後留校,轉送學校當局處理,請家長來校處理。其目的在使學生瞭解與相信規章及其限制。
Dreikurs模式
•Dreikurs認為學生表現不當行為可能與其追求目標有關。輕則在引人注意,重則在追求權力或對人報復。
•教師的角色:以一對一方式,協助學生瞭解其行為背後的目標,以避免抱持上述的偏差行為。
•學生的角色:為自己行為負責,自尊尊人,影響同儕表現適當的行為,認知適當行為並為不當行為後果負責。
•教師的角色:以一對一方式,協助學生瞭解其行為背後的目標,以避免抱持上述的偏差行為。
•學生的角色:為自己行為負責,自尊尊人,影響同儕表現適當的行為,認知適當行為並為不當行為後果負責。
一、組合智力(IQ):遇到問題,運用知識分析資料,經由思考、判斷、推理以解決問題
<分析能力>
(1)後設認知:個人支配運用知識和選擇策略的能力。
(2)智能表現:實際表現出來的能力。
二、經驗智力(CQ):
<創造能力>
(1)運用舊經驗處理問題
(2)改造舊經驗創造新經驗
三、肆應智力(EQ):運用所學的知識經驗處理事務
<實用智力、脈絡智力>
(1)適應環境
(2)改變環境
(3)選擇能力,達到目標。
倒攝抑制(retroactive inhibition):當新訊息與原來的訊息也點類似時,舊訊息會與新訊息產生混淆,以致先前學習的訊息遺失了。(新的學習影響舊的)
順攝抑制(proactive inhibition):一組訊息的學習干擾了後來其他訊息的學習。(舊的學習影響新的)
順攝助長(proactive facilitation):一個人學習了某件事物,常有助於他學習類似的訊息。
倒攝助長(retroactive facilitation):例如說英文的學生發現,學習拉丁文後,有助於了解他們的母語。
初始效應(primacy effect):最先呈現的項目比中間呈現項目記的好的傾向。(ex: 第一印象較為深刻)
新近效應(recency effect):最後呈現的項目比中間項目記的好的傾向。(ex: 最後的印象)
資料來源【相關網址】
0 意見:
張貼留言